本文转自:铜仁日报
张玉莲 文/图
暑假期间,旅游热潮如火如荼,位于世界遗产地的梵净山更是迎来了旅游高峰期。这座以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著称的山峰,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。近日,笔者实地探访了梵净山西线旅游路线,亲身体验了这里的“热闹非凡”。
7月30日清晨6:30分左右,笔者早早地在“梵净山旅游区”公众号上购买了门票,尽管时间尚早,但线上购票平台已经显示余票不多,许多游客都提前做好了出游计划,争相预订。7:57分,“梵净山旅游区”公众号显示东线、西线当天的门票预约已达最大承载量。
上午10点不到,当笔者乘坐的车辆还未抵达景区停车场时,高德地图导航便已自动播报:“目前景区停车场车位已满,请寻找合适的地方停车。”
走进停车场,笔者发现,不仅本地车辆众多,粤、鄂、渝等外地牌照的车辆也占据不小的比例。偌大的停车场已经被各式各样的车辆停得满满当当。
在售票点,长队如龙的游客们有的正在核对优惠票信息,有的则在咨询购票相关事宜。工作人员忙而不乱,有序地为游客们提供服务。
随着人流的缓缓移动,笔者通过了检票口,登上了前往景区的观光车。车上,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相聚一起,大家谈论着即将见到的美景,气氛热烈而欢快。
“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真是太高了,估计得有90%以上了吧!”来自江西的徐先生望着车窗外的密林,率先感叹道。
“我之前去过湖南的张家界、安徽的黄山,但感觉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。”福建游客黄艳女士接着说道,她对梵净山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。
观光车在林间道路上穿梭行驶,游客们情不自禁地交流着沿途的所见所感。从梵净山西门至棉絮岭的6公里路程中,返回接送游客的观光车一辆接着一辆,络绎不绝。
“目前已经有400多名游客进山了。”观光车司机一边驾车一边介绍道,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梵净山当日的火爆程度。
到达棉絮岭后,观光车上的游客们争先恐后地下车,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他们的登山之旅。站在拜佛台上,远眺薄纱般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的万米睡佛,游客们的登山激情被瞬间点燃。
沿着绿树成荫的登山步道拾级而上,清凉的山风轻轻吹拂着每个游客的脸庞,让人感到神清气爽。步道两旁的植被郁郁葱葱,为游客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避暑胜地。
在黑巷子景点,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。这里路两边生长着大片铁杉、青冈和野樱,形成了一条避暑长廊。走在其中,仿佛进入了一个天然的绿色隧道,让人惊叹不已。
“即使汗流浃背,也感觉不到夏天的炎热,这种清凉真是沁人心脾,不虚此行。”重庆游客田先生感慨道。
一路欢声笑语,一路勇敢向前。一位70多岁退休的老爷爷对走得有些疲倦的孙女说:“这条步道叫红军长征历史步道,这次来登山,我也算是重走长征路,你们也一定要克服困难,走好你们的长征‘路’。”这条步道不仅风景优美,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,为游客们提供了一次寓教于乐的旅行体验。
此外,步道两旁的动植物介绍牌也让游客们收获颇丰。
“爬一次梵净山,不仅领略了它的无限风光,仿佛也让人逛了一次动植物博物馆。”刚刚高考完的游客任顺兴说。
随着步道的逐渐陡峭,游客们的体力也面临着挑战。然而,在斑驳的阳光照耀下,大家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兴致和勇往直前的精神。不知不觉中,游客们已经穿过了黑巷子,到达了山腰的位置。
“十月怀胎树”鲜红的路牌映入眼帘。据介绍,这棵最初是樱桃树的古树,树干上神奇地生长出杜鹃、华西花楸、吊钟花、中华槭、绣球树等多种树木,它们共生共长,被当地人称为“神树”,树干之上还挂满各种祈福之物。
山腰间,那家小小的便利店,成了众多游客休憩、补充能量的地方,店主田仁勇夫妇也是每天见证这座山热闹的人。
“这些天,每天上山的游客在1000人次左右,像我这个小卖部,每天的营业额都有千把块钱。”田仁勇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和笔者说,除了在山间开了间小卖部,从2008年起,夫妻二人还在景区做保洁员,他们也见证了梵净山旅游的“成长”。
“每年的游客都在增多,尤其是选择西线登山而上的游客也越来越多。”田仁勇妻子柴昌琴说。
继续拾级而上,剪刀峡、滴水岩、太子石、红云金顶等景点尽收眼底。
“这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,低头看万顷碧绿,抬头看云卷云舒,可以说是步步皆景,”山东游客陈先生说。
近年来,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通过以赛促旅,以文促旅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旅游知名度,同时不断完善旅游相关基础设施,打造旅游舒适地,7月,几乎都是满员进山。截至目前,梵净西线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。
大牛时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